在《辞海》(第六版,缩印本)第1198页,“廔”字赫然在列,而且解释极为简单但一目了然,“廔,同‘楼(樓)’。”毋需多言,一切尽在不言中。不过,好奇的我还是作了些思考,因为我们单从“楼”字已经不太好确认它和“廔”之间的关系了,不过“楼”的繁体字“樓”倒是提醒了我,它和“廔”都是一个形声字,共有一个声母——“婁”,只是形旁不同。“楼”作木旁,说明以前楼都是用木盖的。而后来的“廔”从“广”形,而在《说文解字》是对“广”字的解释是,“因广爲屋,象對剌高屋之形。”段玉裁补充道:謂對面高屋森聳上刺也。首畫象巖上有屋。“廔”作广字头,说明它也与房屋有关。加上跟“楼”读音又相同,这样《辞海》把“廔”注解为同“楼(樓)”,是完全说得通的。
其次,我就在想,“廔”这个字毕竟在我们生活中是不太常用的,从2017年出版的最新《现代汉语词典》(第7版)依然没有收录,就说明了一点,它不是常用字,或许就是仅存于书法领域,来展示书法家的个人的博学和不一样的个性吧。于是三山又查阅了一些书画家的书法作品资料,果然,在书画(含篆刻)领域,将“楼(樓)”写作“廔”的情况十分常见,近如闻钧天先生为黄鹤楼公园题写的牌匾“三楚一楼”、陈义经先生书写的楷书横幅“黄鹤楼中吹玉笛,江城五月落梅花”,远如张大千题写的“泰丰楼”等作品中,“楼”都写作“廔”。在篆刻中将“楼”刻作“廔”的也不鲜见。如邓散木的印《天闻楼》、丁世峄的印《睇沧楼主》,都是如此。
研究半天,草拟小文,或许能解答韩公等读者朋友的疑惑,对我本人来说,也是一次长见识的历练。生活,对于我们每一个人都是馈赠,就是看我们能否有一颗敏锐的心去感悟、去发现它罢了,正如《韩非子·说林上》所言,“圣人见微以知萌,见端以知末,故见象箸而怖,知天下不足也。”还是开头说的那句话,“世事洞明皆学问,人情练达即文章”,让我们在生活中多一些疑问,多一些思考,“学问”就在“世事”中,就看我们是否能“洞明”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