365bet体育娱乐-大陆365bet网址-365bet是合法的

非遗传承—武安傩戏

非遗传承—武安傩戏

第一章 傩的渊源与武安傩戏

第一节 傩文化概述

关于傩戏记载,最少也有三千多年的历史,《周历·夏官》中就有:“方相氏掌蒙熊皮,黄金四目,玄衣朱裳,执戈扬盾,帅百隶而时难,以索室驱疫。大丧,先柩,及墓,入圹,以戈及四隅,驱方良。”

记载中的“难”就是傩的意思,这里说的是古时的一种傩事活动。方相氏(传说中的蚩尤)身披熊皮,头戴金黄色的而具,身穿黑色上衣、红色下衣,一手拿着戈矛,一于举着盾牌,率领“百隶”在屋室内驱逐瘟疫。遇有人家丧事时,方相氏在灵柩到来前,先到墓地,在墓主人的基室中,用戈击打墓室的四个角落,以驱逐“方良”这种疫鬼。由此可见,所谓“傩”是中国古老的驱邪逐疫的仪式之一,被赋予具有超自然的威力。

行傩与中国古代的“雩祭”(始于周代,古人设祭求雨的仪式活动)、“腊祭” (始于周代,先民往往在脂月围猎,将捕获的禽兽作为祭品,祭奠祖先,祭祀百神,这种祭祀活动称之为“腊祭”),合称为古代三大祭祀式。“傩”是祭祀活动中历史最久、影响最广泛的一种,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文化现象。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变异,傩全今仍在河北、贵州、江西、湖南、湖北、安徽、云南、山西等省份的一些乡村流行着。

由于历史不断的演变,各地的傩活功称呼不一。在河北武安,它叫“捉黄鬼”“大抽肠”“拉死鬼”“跑鬼”;在贵州威宁彝族,它叫“撮泰吉(撮衬姐)”,彝语驱鬼之意;在江西婺源,它叫“舞鬼”,在广西壮族自治区,它叫“师公戏”,广西的汉、壮、毛南、瑶等民族都把跳傩的巫师称“师公”。

《说文解字》中解释为:“傩, 行人节也。从人,难声。”“行人节”是行有节度,步态婀娜;有韵律,伴随着节拍行进,展现了驱疫仪式中踏着节拍有韵律地舞动身躯的“傩”事活动。“傩”成了专指古代驱逐疫鬼,祓除不祥的巫术仪式。

“傩”是一种纯粹的逐疫仪式,带有庄重性、严肃性的特点。在仪式中,伴着节拍,按照一定的驱傩程式挪动前行,已经有了“舞”的特征,所以说“傩舞”是最早在行傩仪式中伴随着“驱疫避邪”目的而出现的。

随着“傩舞”的出现,傩仪式逐渐娱乐化,继而有了“帅百隶而时难”的极为盛大的场面。东汉大傩的规模越发宏大,直接影响了北方的傩,山西上党地区百姓行傩就有规模宏大、热烈火爆的特点。在河北武安固义行傩之时就有“家家都参与,户户有角色”的盛况,一旦有傩事,参与其中的竟达上千人之多。

以后,又有了鼓乐器的加入,为增加气氛而用。直至今日,各地行傩时,鼓仍然是主要且必不可少的节奏乐器。驱傩词中文学语言的渗入,使活动更加丰富生动,更具有观赏性。

自唐朝始,傩纯粹的驱疫仪式性质,已开始明显的变化,其娱乐性都大大增强,清代就有人称其“直以戏视之”。

至宋代,傩单纯的驱鬼意义已经发生了转变,歌舞成分增多,娱人色彩渐浓,教坊优伶装扮钟馗一类鬼神进行表演,也已经有了戏剧的因素。

元代由于统治者的限制与禁止,宫中军中一度废止了傩仪式,但民间依然常演不辍,薪火相续。明代正史中少有傩戏记载,但民间傩事活动如火如荼的进行着,并与其他民间活动相结合,成为明清两代特有的活动现象。如1986年,在山西潞城县南舍村,发现的明万历二年( 1574年)手抄本《迎神赛社礼节传簿四十曲官调》,就是明代民间傩活动的记载。其中的《鞭打黄涝鬼》一剧,至今仍在南舍村上演,这是傩活动与迎神赛社的社火相结合的形式。而存活至今的河北武安固义的傩戏“捉黄鬼”,同样是和社火相结合而代代不衰,究共渊源,也以形成于明代为最大可能。

清朝统治者完全采用萨满和喇嘛教的祛除仪式,傩礼在清朝的宫廷中渐渐哀退。但这时傩礼传统,已完全流传于民间,并传播到了我国周边国家和一些地区,如日本、朝鲜、越南等。正如王国维所说:“国礼既废,巫风大兴;楚越之间,其风尤盛。”清代时,正是“楚越之间”(长江流域大部分地区),巫风傩俗在民间得以保留、传播和繁衍。因此,这一时期的傩仪式向世俗化、普及化、区域化、民族化、宗教化和戏剧化、娱乐化的方向发展。直到今日,民间各地都以祭祀仪式与地方傩戏同时进行,它们相互依存,共同繁衍,并且在清代志书中,正式出现了“傩戏”这个词语。

乾隆十年《永顺县志》:“永俗酬神,必迎辰郡师巫唱演傩戏……至晚,演傩戏,敲锣击鼓,人各面纸。有女装者,曰孟姜女;男扮者,曰范七郎。”

由此,我们可以知道,无论傩舞还是傩戏,都是伴随着傩仪式的举行而出现的,它们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。大致到了宋代以后,教坊优伶完全参与了傩仪式演出,在傩舞的奉础上,融合当时院本、杂剧的表演特色,形成了贯穿傩仪式活动中待殊的戏剧样式傩戏。到了明清时期,戏剧情节丙容又极大丰富。至于“傩文化”这一概念的提出,则是近代学者们研究“傩”“傩仪式”“傩舞”“傩戏” 之后,提出的一个更具涵盖性的概念。

无论“傩”的形式、内涵发生多大变化,有一个特殊的标志却一直贯穿其中,那就是面具。我们可以这样说,凡可称为“傩”的活动,都有傩面具显现其中,但反过来,有面具表演的,不一定就是“傩”。

关于“傩”,中国傩戏学研究会会长曲六乙认为,傩是中国古代重要的祭仪。可分为民间傩、官傩。河北武安固义傩戏,当属于民间傩中的社傩。流传全今,仍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,植根于丰沃的农耕文化中是主要原因。

关于“傩舞”,戏剧学家孙景琛认为:“傩舞是古代傩祭仪式中的一种舞蹈”,它是以戴面具做法行巫的舞蹈。

关于“傩戏”,中国难戏学研究会会长曲六乙认为:傩戏是从傩祭活动中蜕变或脱胎出来的戏剧。它是宗教文化和戏剧文化相结合的孪生物。

至于“傩文化”,贵州民族学院民族研究所副所长庹修明,是这样界定的:“傩文化是以驭疫纳吉为目的,以巫术活动为中心的古老文化现象,傩戏是古老傩文化的载体,是由傩祭、傩舞发展起来的一种宗教与艺术相结合,娱神与娱人相结合的古朴、原始、独特的戏曲样式。它既有驱疫纳吉的祭祀功能,又有歌舞戏曲的娱神娱人功能。”

陈跃红等著的《中国傩文化》一书,提出了对傩文化核心的理解,认为鬼神信仰是傩文化的内核,傩仪、傩舞、傩面具等,是傩文化的外表。

傩戏与中国戏剧有着密切的联系,傩戏是中国戏剧发展中的重要环节。其环节性表现在:从内容而言,中国后世的戏剧中,鬼神戏占有很大的比重,以真人扮演鬼神,增强了直观性;戏剧中的“脸谱”如同傩戏中的“面具”;傩戏是一种广场艺术,也是街头艺术,其大众性、娱乐性、广泛的参与性,是后来戏曲的重要特点。总之,傩戏对中国戏曲有重要的莫基作用。探讨傩戏与戏剧之间的关系,是戏剧研究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。武安傩戏这一特案,能起到重要的印证作用。

从现在掌握的资料看,在我国黄河、长江、珠江流域,以及东北和西北地区,都有过傩戏、傩文化的存在。曲六乙先生将中国傩文化活动分为六个傩文化圈,即:“北方萨满文化圈、中原傩文化圈、巴楚傩文化圈、百越巫文化圈、青藏苯文化圈、西域傩文化圈。傩文化圈涵盖了我国所有地域和民族。

在这六个傩文化圈中,南方傩文化相对北方傩文化研究得要全面深入些。武安处在中原傩文化圈,傩文化研究尚属刚刚起步。

欢迎广大读者投稿交流

原标题:《非遗传承—武安傩戏》